全域旅游 全景赤水
——让“丹青赤水”领跑多彩贵州之旅
况 顺 航
赤水市区一角 (张曦 摄)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面积1852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人,森林覆盖率80.55%。赤水历史悠久、物阜民丰,山川秀丽、风景旖旎,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千瀑之市”“长征遗址”美誉。
全市现有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各1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各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先后获得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市等38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名片,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是洗肺、洗胃、洗耳,养脑、养心、养眼的养生胜地。
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右一)调度国庆黄金周旅游(赤水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强化党政统筹 构建全域旅游工作格局
近年来,赤水市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到赤水调研时提出的打造“四河四带”(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特色产业带、生态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带、绿色城镇带)重要指示精神,把旅游产业作为坚守“两条底线”的主抓手,始终坚持“旅游兴市”战略不动摇,突出“全景式打造”,推动“全社会参与”,促进“全产业发展”,强化“全方位服务”,实现“全区域管理”,全力建设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同比增长71.3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80.04%;接待境外游客9755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3%。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1309.19人次,同比增长38.24%,综合收入140.97亿元,同比增长38.98%。旅游业成为加快赤水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赤水组建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全市旅游发展工作全局。整合世界遗产管理局、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旅游局等6家主要涉旅管理机构职能,成立赤水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实现对全市旅游产业的统一管理。整合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组建赤水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实体公司、平台公司、龙头公司“三大定位”,率先在全省完成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工作。收回委托给民营企业经营的大瀑布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权,实现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经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景区经营性收入两年增长10.6倍。
游客在赤水佛光岩景区拍照留影(翁永学 摄)
强化“三个提升” 推动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
强化品质提升,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山地旅游精品。按照5A级标准提升大瀑布、四洞沟、佛光岩、竹海等八大主景区基础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天岛湖、天鹅堡、黔北四季花香等山地休闲旅游度假区。目前,全市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4个、申报5A级景区1个、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社区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建成全省首家智慧旅游房车服务中心、大瀑布观光电梯、燕子岩观光索道,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旅游观光小火车、半岛酒店等一批引领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将在全省旅发大会期间精彩亮相。
强化服务提升,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接待体系。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成高星级酒店7家,今年将新增高星级酒店3家,商务酒店、特色客栈、乡村旅舍541家,竹海、张家湾、大瀑布汽车露营基地今年将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接待床位达到2.5万张,2020年将突破3万张。将“大数据”成果广泛应用于涉旅行业,成立赤水云旅游创客中心,建成全景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精准把握旅游脉搏,实现电子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旅游营销、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智能化、协同化、差异化的旅游服务。巩固拓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创建成果,组建旅游行业协会及住宿餐饮等行业分会,强化涉旅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质量。组建景区市场监管分局,整合旅游、工商、城管等执法力量,开展旅游综合执法,推进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强化品牌提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聘请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王志刚工作室等顶级策划团队,确定了“丹青赤水”的旅游宣传主口号,策划举办世界城市旅游小姐大赛总决赛、中法国际民俗文化狂欢节、“四渡赤水”国际越野挑战赛、“穿越中国侏罗纪”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活动,唱响“丹青赤水”旅游品牌。建立覆盖全国省会城市的旅游营销网络,在川、黔、渝和华东片区设立旅游营销中心,每年投入8000万元以上资金开展“高空+地面+网络”的全方位品牌宣传。精心策划组织旅游营销大事件在央视和全国一线卫视品牌进行宣传;联手旅游专线商,重点针对成都、重庆、贵阳主城区18000余个小区进行集中宣传推介;与国内30余家知名电商平台、60家核心旅游专线商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构建包含500家旅行社、15000个收客门店的网络营销渠道,实现目的地游客人数与门票收入同步增长,辐射拉动中远端客源地市场。“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31.8%,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32.6%。
赤水低空飞行旅游体验项目(翁永学 摄)
强化全域融合 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近年来,赤水把旅游产业当成综合产业来打造,扎实推进工旅、城旅、农旅、文旅、商旅等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初步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生态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8%;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100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94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7%。
推进旅游与新型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按照把“园区建成景区、工厂建成景点、产品开发成商品”的要求,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2个,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25个,为旅游发展“留白”。重点引进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为旅游发展“添彩”。目前,已建成黔老翁晒醋、红赤水、永斛园、竹韵等工业旅游网点6个,建成工业旅游网点6个。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10亿元,工业企业发展实现“532”(每年引进50家、建成投产30家、入规20家工业企业)目标,工业产值实现“924”(规模工业企业达90家,工业总产值实现130亿元;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30亿元。形成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旅游与绿色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产城景一体、城乡村统筹”:在城区高标准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运动健身、防洪排涝、文化建设于一体的三十里河滨大道;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集游客接待中心、旅游交通枢纽、主题公园、养生养老、文化演艺、高端会议等配套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新区,规划建设生态文化体育公园,打造省级户外运动基地,修复明古城墙、丙安古镇等古城古镇、古街古巷,努力提升城市的品位、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在赤水河谷高标准建成全国首条旅游公路,布局天鹅堡、天岛湖2个高品质山地休闲度假区,打造独具赤水特色的驿站、客栈、茶庄、醋庄、酒庄等,着力构建集健康养生、特色餐饮、文化娱乐、运动健身等于一体的“快进慢游”服务体系;在景区沿线高标准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实施“增彩添色”工程,种植桃树、李树等景观林8000亩,种植三角梅、黄花槐、樱花等花卉苗木基地2000亩以上,精心打造“四季有花、四季多彩、美仑美奂、色彩斑斓”的新赤水。
赤水游客中心“迷失的世界”中国侏罗纪公园(翁永学 摄)
推进旅游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特色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发展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赤水乌骨鸡,3万亩生态鱼,做精13个农业示范园区,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复兴镇张家湾旅游小镇、大同镇望云峰观光园、天台镇四季花香农业产业园、葫市镇红岩洞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8个乡村旅游点实现开园,成为赤水新的旅游增长极。
展望“十三五”,赤水将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发展主题,按照“全景式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要求,继续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方法,全力在全域旅游“井喷式”增长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作者系中共赤水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