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已经出发,带着对“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的追问,在一条条河流中摸着石头前进,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我们还在路上,有了一点沉淀的经验,有了更多创新的底气和勇气,怀抱着对教育的敬畏,如夸父追日般执着前行。
人能走多远?别问双脚,问问志向
汪国真先生在诗歌《我喜欢出发》中写道:“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当我第一次读到先生这首诗时,就被他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炽热、坚定与从容所深深打动,这里面有一种不断挑战自己的探险精神,也有一份无论在繁华还是落寞下都难能可贵的清醒。“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这句话几乎喊出了我的心声!
在教育这条梦想的道路上,我走了许多年,不舍昼夜,不知疲倦。2001年,43岁的我离开熟悉的家乡合肥,只身来到陌生的水城苏州,出任刚刚转制的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为此,我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公办的饭碗、熟悉的环境和稳定的收入,一切从零开始。
我深知自己是个喜欢梦想与挑战的人,只有来到更广阔的舞台,才能离教育理想更近一步,撰写属于自己的办学“教科书”。14年的苦心孤诣,我和我的团队精诚合作,在这梦想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挥洒汗水,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创新班级课程设置,做了许多次“吃螃蟹”的人,在这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里,打造出一所特色办学独领风骚、国际化教育独树一帜的品牌名校,培养了一批走向世界一流名校的优秀学子。
我很欣慰,也很自豪,收获的鲜花和掌声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在大部分人看来,当时的我已经站在了职业生涯的顶峰,不出意外的话,按照当时的节奏再工作几年,我就能光荣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
可不安分的个性,让我再次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诧的决定——2015年8月,我辞去了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一职,创办伦华教育,将多年对国际教育、对优秀人才培养的理念,倾注于伦华教育的实体学校中,跨出了新的一步。那年,我57岁,时近耳顺之年。
消息一出,仿佛激起了千层浪,周围说什么的都有。有人埋怨,有人说我爱折腾,还有人笑我想不穿……面对这一波波的质疑声,我没有选择回应,因为我知道,时间真的太宝贵了,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去处理、去决策,哪能浪费精力去做一些“无谓”的解释呢?更何况,以我的性格,从来都是用行动和事实说话,不打嘴仗,我相信不用过多久,大家就能明白我选“再出发”的原因,那就是对教育的热爱!
我特别喜欢看到孩子笑嘻嘻地踏入校门,一声“校长爷爷好”就是我幸福和感恩的源泉;我特别兴奋看到孩子们在台上自信地发言、投入地表演,他们脸上洋溢的灿烂就是我前进的动力。选择辞职,出来办伦华教育,正是为了教育的公益性,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享受到多元化、精致化、国际化的教育,成就未来;也是为了与一群对教育痴梦的同仁一起务实、创造、追梦,攀登教育事业的更高峰,而绝不是为了名或利。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淘换黑胶33转唱片。唱片有A面和B面之分,而这特别像我现在的状态:A面已经播完,正翻到B面开始继续播放,这是一个新的阶段的演绎。在人生的下半场,将呈现怎样的旋律、节奏和细节,都需要我这个“作曲家”精心打磨、大胆创作。
我喜欢出发,享受这样的挑战,也相信只有非凡的勇气才能成就非凡的成功。
痛苦与成长:对抗孤独,颠覆自我
伦华教育创立之初的半年,我经常失眠。晚上一上床,虽然身体感觉已经很疲劳,可思维却很清醒,特别是深夜万籁俱寂的时候,辗转反侧怎么都无法入睡,大脑运转地飞快。有时候是对各种信息的整合思考,有时候是对方案细节的反复推敲,有时候是对自己待人处事方式的反省,有时候则是对于公司和学校未来发展的焦虑与压力……那段时间,我家书房的灯总能从夜晚亮到白天,桌上铺满了写着关键词的纸和讲前沿发展理论的书,浓茶泡了一杯又一杯。
说实话,有的时候真的挺痛苦。特别是在一些谣言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每到此时,我总想起那则有关鹰的重生的寓言:如果一只老鹰选择在四十岁重生,那么它必须艰难地飞到山崖顶端,用喙击打岩石直至脱落,并用新长出来的喙拔去磨钝的爪子、拔掉老旧的羽毛。经历这段剥夺、苦难、饥饿、口渴、无力的困苦,五个月的淬炼,老鹰焕然新生,便可再翱翔天际三十年。我无数次地告诉自己,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调整自己的心态,虔诚地面对未来,以从头再来的心态,像鹰一样去搏击、翱翔!
正因如此,虽然内心常像塞了团乱毛线球那样,很煎熬,很烦恼,但我留给别人的精神面貌总是最好的,我的团队同仁总用“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来形容我。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个“自燃性”的人,喜欢将激情澎湃与斗志昂扬的一面传递给周围的人,形成一个有自信、有活力的能量场,另一方面,我深知,伦华教育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挑战一个接着一个,我必须带着满格的能量条冲在最前面,为大家共同的理想与使命拼搏,不能有丝毫的软弱退缩,同样我的情绪也绝不能影响到团队同仁的士气和干劲。
作为一个团队的掌门人、创始人,如今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的机会,偶尔还能向直属领导写写申请、时不时地倾诉一下,等着别人给予我批复和建议,话题还多半停留在校园内部。现在,我就是所有团队眼中的主心骨和领头羊,各个实体学校、幼儿园和子公司,一大波突发事件、棘手问题、重大决策、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关系维护,都等着我和团队核心商量、决断,给出正确的意见。
我常把一句“别紧张,有我呢”挂在嘴边,时间长了,同仁们也总是笑称“只要你在,我们心就踏实了”。这让我想到了在澳大利亚进行教育考察时看到的牧羊犬。在牧羊犬的奔跑驱赶下,几十只分散的羊总能成功被“拢”成羊群,井然有序地朝目的地前行。这有时很像我的角色,既要领头找准方向,又要维护团结,提升凝聚力与执行力,这着实不易,尤其是后者,更需要高超的处理技巧。
多年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一个团队如果缺乏向心力,就会像一盆散沙,不仅拉低了整个团队的做事效率,还会影响团队中每个人的个体成长。“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哲学著作《淮南子》中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不可否认,我们管理团队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对我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处理个性与共性、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理解力与同理心的碰撞,堪称一门艺术。这样的碰撞与矛盾,来自于地区、体制、年龄层次和共同取向的不同,对我则更像是一种历练,需要更大的胸怀、担当与耐心,给予团队成长的空间的同时,不断颠覆自我,持续更新知识与管理能力。
对抗孤独,颠覆自我,是一个人跳出舒适圈的表现。这必是经历痛苦的过程,但也只有经历过自省、经历过一次次的纠结与选择、迈过坎坷与崎岖,才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新生,在阳光下展现最强的生命力。这种成长的过程,无法跳过,更无人可以替代。
情怀与坚守:追着光,才能离梦想更近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块占了一整面墙的玻璃记事板,每月的行程安排都会清楚地写在上面。通常情况下,这整面记事板都是满满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在家休息、完全不思考工作事宜的时间估计只手可数。我的工作节奏很快,常常是上午还在苏州,下午就去了常熟,第二天转道前往济宁,呆上一日,又匆匆奔赴义乌,用“马不停蹄”这个词来形容我最合适不过。
亲爱的同仁们还给我起了个霸气的外号——“空中飞人”,因为我不是正在出国,就是在即将出国的路上。两年里,我已经数不清到底飞了多少国家,跨越多少公里,只记得我和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已经将足印留在世界四个大洲。在一次次深度考察,一场场深入探讨,一回回谈判交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项目,以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平等、思维自由、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未来人才。14条修学线路接连启动,西班牙、德国“1+2”项目崭新起航,与新西兰师生互通的“空中课堂”持续连线,五国青年领袖峰会全面升级,“环球行”青少年双语论坛走入剑桥大学……教育版图的不断拓展,让我热血沸腾,更陶醉地在这片天地里舞蹈、旋转。
当然,收获的同时,我也是付出了一点代价的。在前些天举行的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新教师培训中,我告诉这群新生势力,其实自己是个非常喜欢田园散步的人,也很想有时间能陪着家人散散步、谈谈心,但因为事业无法和生活兼顾,所以尽管苏州的公园和园林有很多,但在这16年里,都没有时间一一走过。尤其在面对家人给我的无限包容和理解时,我心里更不是滋味,既心疼又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履行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甚至,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培训会后,一位新老师通过微信发给我一段话,让我感动且振奋:
“曹校长,我并不认为这就是一种失败,在大家和小家之间,没有人能确定保持怎样的态度是明智的,因为人本身的价值观、年龄、社会阅历、所处的位置都是存在差异的,在我的认知中最不顾家的职业当属军人,但谁又会说他们是失败的呢?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坚强的后盾,成立学校也是一样,一所好的学校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关于大家和小家,我认为,在不同的位置做到‘两害之中,取其轻,两利之中,取其重’也就无所谓失败与否了。”
这就是我们的年轻教师,已经拥有这般格局与见解!所以我常说,伦华教育到了第二年,我看到了一幅越来越生动的教育图景——大家目标趋于一致,人才融汇,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交织带来新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感恩于这个团队,感谢他们的付出与辛劳!
对于伦华教育来说,这两年是不折不扣的“创新年”,不管是实体校还是子公司,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两年来,师生们在各种舞台上赢得了大大小小几百个奖,影响力持续提升。截止今年9月,伦华教育实体校学生人数已超过万人,教职工近千人,其中外教人数有百余人,这让我欣慰又自豪!
苏科外校名揭幕仪式那天,我久久驻足,那一刻心中激情涌动,脑中思绪万千,一路走来的沟沟坎坎,不能为外人道的付出与艰辛,在幕布落下的那刻得到了升华;常熟国际学校初中部首届英才班中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刻,我正在车上,“拿下常熟市状元”“年级均分第一”“优秀率100%,全市第一”……好消息的接连涌入让我紧张的心一瞬间放下,兴奋地连拍了几下大腿,不由地笑出了声。济宁孔子国际学校、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无论是在中高考还是申请国外名校上,都频频取得佳绩,令人眼前一亮,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济宁孔子国际学校连续三年中考成绩夺冠,首届高中国际班学生更100%被美国名校录取,人均5个Offer,一展风采;济宁高新区崇文学校虽然引入伦华模式才一年,孩子们已经展现出了国际范和儒雅味,校园里处处都是洋溢着的幸福自信的笑脸!
要说这两年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那应该是“如履薄冰”,因为教育是一项需要积累沉淀、深耕细作的匠心工程,更因为教育是关乎孩子未来、不容有失的智慧工程。每每想到此,所有的孤独、痛苦、迷茫与期待都变成了更强大的前行动力,都落实在一句朴实的道理“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博融天下,慧悦人生”,这是我的梦想,更是所有痴情于教育事业的伦华人共同的梦想,是我们的情怀,是我们心中点滴的光芒。
2017年,我们将继续用单纯和匠心坚守教育的阵地,从心出发,向阳奔跑,追着光,才能离梦想更近!(作者:曹伦华,伦华教育总校长、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