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农事活动开始的重要时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四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政策内容,强调了“三农”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第二个阶段是建立人民公社,农业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第三个阶段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随着现代化农业的逐步推进,我国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民的粮食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土地荒废严重;其次,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大气、土壤和水污染;第三,农业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大部分水利设施老化、损坏、荒废不能再用;第四,工业污染对农田的破坏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断加重;第五,农业耕地不断被侵占,土地红线岌岌可危;第六,土地经营不成规模,导致畸形的农业机械化。
本文将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切入点,结合农业金融发展现状,深度分析我国农业金融发展。
中央
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关于土地经营不成规模,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关于三农问题,指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农业金融,文件指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清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并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认为,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农村金融将大有可为,信用贷款、三产融合相关业务、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产业业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都是金融机构发现业务增长点的新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十分明确和务实,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农业金融服务仍然属于短板
目前,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系统缺失,以及农民资产价值低等因素制约,导致了我国三农金融问题突出。据中国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长期以来,金融血液始终难以输送到广袤的农村。
据统计,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市辖区872个、县级市368个、县144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1个、林区1个,但是截止到2016年5月底,我国村镇银行总数为1356家,有超过一半的县没有自己的村镇银行。
著名金融学家刘青认为,由于农村贷款大多额度较小且零散,农村金融机构在农业贷款方面积极性不高,业务以吸收存款为主。因此,要了解农村金融现状才能确定农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信和大金融认为,目前,金融机构与农民合作仍然停留在吸储和放贷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业的原因在于无法很好的把控风险,农村没有很好的抵押物,农民信用数据几乎空白。对于农民来说,涉农金融产品少,银行贷款慢、期限短,而且费用较高。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竞争,形成卖方市场,农民贷款更加困难。
“如何让金融机构更愿意到农村去取决于两点,第一点是创造强大的政策感召力,第二点是创造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创联智库(北京)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北国表示。
农业金融要抓住两个前提
目前,在中央一号文件和万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下,已经有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涉足农业金融领域。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涉足农业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已有335家,占正常运营平台的14%。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最新成果,应该在“三农”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应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认为,多种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金融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关系,不过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也会出现融合的现象,这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信和大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涉足农业金融要抓住两个前提要素,一是企业资金流要充足,农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较大,资金需求量大;二是规模一定要大,如果规模做小很难影响别的地区,产量自然就会下降,不利于分散风险,一旦出现坏账,对于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农业金融要
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创收能力不强,收入偏低;贫困群体数量过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资成本较高,利润空间减少,与整个经济发展态势差距过大。而农民贫穷和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又与农业生产率低下有关。
2017中央一号文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提出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
信和大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涉足农业金融要考虑到三点,第一能带给农民什么,第二如何把农民的农产品销出去,第三如何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便捷。简言之,就是减负、增收、金融下乡。
减负
农民全年种植成本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灌溉、人工、农机等农资成本,为农民有效降低成本就间接提升了农民的收益。据监测消息显示,目前尿素出厂价已经突破1700元/吨,去年同期为1350元,涨幅超过20%。黑龙江64%的二胺低端买断到站价为2250元,实际小单成交价达到2700元。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农民种植成本一亩地近千元,而农产品价格却在下行。
信和大金融认为,统购农资可以为农民有效减少负担。据了解,化肥、饲料、农机等农资产品,从厂家到农户手里,需要经过供应商、分销商、代理商等环节,在经过层层加价之后,到农户手中的农资价格会比出厂价高出很多。如果将零散的农户进行整合,直接与厂家签署购买协议,会为农民有效减负。
增收
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政策扶持那些种植领域,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这几个问题了,说白了就是如何增收的问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首先要分析市场与供求。第二要算好经济账,算好改种的成本增加与否,增加多少。第三,了解研究好补贴政策,同时兼顾市场、价格与政策三方面内容。
以黑龙江为例,新鲜的大米可以达到二三十元一斤,但是我们在超市能买到的大米一般都在3—7元,基本上都属于陈粮。一方面好粮食销不出去,只能由国家以保护价格收购;另一方面,想吃到新鲜粮食的顾客却缺乏购买途径。
信和大金融认为,从销售、生产环节着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金融机构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将农产品上架到电商平台,保证农产品有一个更好的销量。同时,农业种植中除了农资还需要别的维护,如土地的流转。农业金融机构将进行专项支持,农民种植的体量上来了,产量也就上来了,销售量自然会大大增加。
金融下乡
普惠金融面向的是社会基层和广大农民,一方面是优惠、另一方面则是普及,如何把优质、实惠、便捷的产品和金融服务提供给农民用户,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金融服务满足农民更多的日常需要,方便农民生活,成为了农业金融需要完成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据统计,目前大型银行并没有涉及到乡镇以下,乡镇只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农村信用社,而在农村几乎没有银行。此外,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农民接触不到有效的金融咨询服务,更加无法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导致了农民金融知识的普遍匮乏,直接影响了农民与金融机构的互动,陷入了一个“农民互动少、金融机构少——金融机构少、农民互动更少”的死循环。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李勇坚认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物理缺口,也就是硬机构,布局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依然很不足。其次是业务缺口,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农村的金融网点主要还是吸储,对于新型金融业务的拓展第一没有动力,第二没有方式,第三没有手段。”
信和大金融认为,金融机构要扎实推进金融下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日常生活需要,如生活缴费(水、电、煤)、保险(涉农保险、养老保险)、充值(电话费、网费)、火车票、汽车票购买,都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实现。
金融机构要根据政策指引扎根农村,为农村带去高效、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使农民的负担降下来、产品走出去、腰包鼓起来;使农村的山更美、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使农业朝着现代化、生态化大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