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现金贷在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内持续走热,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蚂蚁金服、腾讯微众银行、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极力推动现金贷业务。但与此同时,关于现金贷服务费收费标准问题也被媒体持续发酵,服务费该怎么收?被认为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费多低才算低呢?
这里需要厘清的一点是,持牌金融机构的现金贷产品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现金贷产品存在很大区别。前者收取的是利息,而作为信息中介机构收取的则是服务费。但无论哪一种,都脱离不了差异化的风险定价这个命题。
差异化定价的背后:征信体系不健全
尽管银行机构推出的现金贷产品利息比较低,但能够申请成功的人实在不多,大部分都被拒之门外。从普惠金融的角度而言,让借不到钱的人能够借到钱,这是现金贷的存在价值。
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中,较高收益的金融工具必定会对应着较高的市场风险。再加上我国征信体系这一社会基础设施尚未得以完善,人们的信用水平、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大多参差不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13.68亿人口,而央行征信系统覆盖人群仅为8.8亿,而且其中近5亿仅有基本信息记录,只有3.8亿人拥有借贷记录。剩下5亿多缺乏信用记录的人,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很难获得来自银行的借款,怎样帮助这样的人获得借款,这个问题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征信难题带来的结果是严肃的。即便是大多面向机构以及信用较好的个人,截至2015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还是达到了12744亿元。而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前些天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了0.07百分点。
而从P2P行业的坏账率来看,在具有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的美国,Lending Club和Prosper的坏账率都曾高达10%以上。而国内征信体系不够完善、银行业不良贷款不断提高,P2P行业在推广普惠金融中,面临坏账的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在金融行业中,信用相对较好的客户往往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借款,而征信评估相对较差的客户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做风险补偿,以获得借款,这被金融行业称为“差异化风险定价”,也是业内共识。
盈利与普惠理念是否矛盾?
虽然风险定价已在业内成为共识,但是现金贷企业作为高举“普惠金融”旗帜的互金产业,其盈利性和普惠金融理念是否矛盾,也成为各方争论焦点。有观点认为,在普惠金融的价值观中,普惠精神是要让没有被传统金融体系所覆盖的人群得到和高端人士一样的金融服务。现金贷平台进行风险定价且向个人用户收取高额服务费是不合情理的。
这种说法乍看之下很合理,然而细细推敲之下,却也不尽然。
虽然普惠金融强调普惠化,但毕竟不是做慈善、更不是可怜那些所谓征信空白人群。合理而长久的运营下去的前提,便是通过差异化定价,让这一群体能够享受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借款服务,并逐步积累自己的信用积累。不问用户资质好坏,而一股脑低成本、低利息的借款,恐怕只会在短时间内坏账爆发、平台倒闭,而作为长远目标的普惠金融更无从谈起。
由于征信信息不完善、违约可能性高等原因,现金贷平台在风控数据收集、审核的环节中会产生高额成本,数据质量越高,价格就越贵。因此,现金贷平台往往会对用户进行不同的风险定价,让自身数据相对不是很好的用户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和其带来风险形成对应。
对于这样的行业困局,现金贷收取较高服务费合不合理,专家们也给出建议:面对这样的情况光靠“堵”是不行的,我们更需要监管层、自律协会保持清醒,通过“疏”的方式,为行业制定细则,让“良币驱逐劣币”,正确引导行业成长、发展。